由于人類的雙標行為是自然的,因此人類不斷地譴責雙標這一行為。認識到這一點后,對許多人的不良行為都有所了解,當然并非說要接受。前不久有網友發布了一段在線招聘平臺的求職聊天記錄,瞬間沖上熱搜-#招聘稱考不上本科是智商問題#。
事情是這樣的。當求職者想投遞杭州某大數據公司的產品運營崗位時,對方工作人員問你的學校是三本嗎?求職者回答是。工作人員表示,公司只要有兩本以上的統一招聘,還補了一刀:不能考本科的都是智商有問題的。
考不上本科的都是智商有問題的這句話,一時激起千層浪,職場學歷歧視問題被網友討論上熱搜。從智聯招聘發布的《職場歧視與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歧視》中,我們可以看出:76.4%的受訪者曾遭受過職場歧視。最多50.2%的受訪者曾遭受過學歷歧視…
據教育部統計,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031萬人,本科錄取人數僅為454萬人,其余大部分將參加專科、技術學習或直接就業。也就是說,近600萬人,都有可能遇到像上訴這樣血淋淋的學歷歧視。
教育背景真的重要嗎?重要!教育背景確實可以解釋許多問題:如一個人的學習能力、自律能力、基礎知識積累等,清華北大的畢業生與大專畢業生、博士生和專科生的待遇和機會肯定不同,否則誰還會努力考名校,拿高學歷呢?
以學歷的高低來衡量一個人的智商,也許是因為:
1、從小學習生活條件差,環境差,教育資源差,父母沒有文化無法指導。即使再努力,也很難取得好成績;
2、或者沒有良好的氣氛,周圍的環境在影響這些人不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,也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,最后不能上大學或者只能上專科;
3、有些人甚至因為家里條件不好,讀不懂書,只能選擇離校打工。
雖然低學歷不應該受到歧視,但是企業招聘,學歷門檻確實存在。只有提高自己的學歷,才有機會與他人競爭。為了提高,通過成考來彌補短板是一個方便的途徑。
教育背景不能代表個人能力,但代表個人自律,是你給陌生人的第一張名片。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,國有企業、中央企業、外資企業、事業單位、門檻從未降低,每年從211、985到哈佛、牛津、清華北大。教育背景不重要嗎?每年的畢業季節,都會有許多校企合作,在復旦、清華、北大、南開這些學校,都是知名企業,阿里巴巴、騰訊、百度,但在普通的三所學校,甚至是專科院校,都是一些不知名的企業。
在中國,最重要的是人,優秀的人比比皆是。很多企業現在招聘業務或者客服都需要本科學歷。隨著教育改革的擴大,本科生越來越多,真正好的工作也會越來越難找到。光是大專,沒有本科學歷,很難立足于社會。
教育是能力的體現,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,做好充分的積累,才有更無限的可能。朋友們,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焦慮上,提高競爭力才是正確的!